当前位置: 首页>消防文库>基本建筑规划 > 正文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 发布日期:2018-06-22
    • 浏览次数:874

    6.4.1 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
    6.4.2 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单侧通风的布局。
    6.4.3 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自然通风设计应兼顾冬季防寒要求。
    6.4.4 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合理设计;外窗的开启面积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6.4.5 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 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诱导气流的措施;
        2 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
        3 住宅建筑可设置通风器,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
    6.4.6 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1 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 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
        3 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
    6.4.7 宜考虑在室外环境不利时的自然通风措施。当采用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过滤和隔声功能。

    条文说明

    6.4 自然通风

    6.4.1 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需要进行合理的室内平面设计、室内空间组织以及门窗位置、尺寸与开启方式的精细化设计。考虑建筑冬季防寒时,宜使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办公室等主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防止冷风渗透。夏季需要通过自然通风为建筑降温,宜使主要房间迎向夏季主导风向。
        宜采用室内气流模拟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平面布置和门窗位置与开口的设计,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的自然通风系统方案。
    6.4.2 穿堂通风可有效避免单侧通风中出现的进排气流参混、短路、进气气流不能充分深入房间内部等缺点,因此房间的平面布局宜有利于形成穿堂通风。同时,要取得好的室内空气品质,还应尽量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避免厨房、卫生间等房间的污浊空气随气流进入其他房间。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穿堂风,需要如下一些基本条件: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室外空气首先进入卧室、客厅等主要房间;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部;气流通道宜短而直;减小建筑外门窗的气流阻力。
    6.4.3 为了避免冬季因自然通风而导致的室内热量流失,可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如设置门斗、自然通风器、双层玻璃幕墙以及对新风进行预热等措施。
    6.4.4 开窗位置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避免开向噪声较大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建筑能否获取足够的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近来有些建筑为了追求外窗的视觉效果和建筑立面的设计风格,外窗的可开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甚至使外窗完全封闭,导致房间自然通风不足,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散热,不利于节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要求居住空间的“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公共建筑要求“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中规定“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并不得小于0.60m2”。透明幕墙也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通风换气装置,结合幕墙的安全性和气密性要求,幕墙可开启面积宜不小于幕墙透明面积的10%。
        办公建筑与教学楼内的室内人员密度比较大,建筑室内空气流动,特别是自然、新鲜空气的流动,对提高室内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非常关键。日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AS-BEE for New Construction)对办公建筑和学校的外窗可开启面积设定了3个等级:1)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10以上;2)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8以上。3)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6以上。为了取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宜采用1/6的数值。
        自然通风的效果不仅与开口面积有关,还与通风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通风开口的位置,尽量使之有利于形成穿堂风。
    6.4.5 中庭的热压通风,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部空气被太阳加热,密度较小,而下部空气从外墙进入后温度相对较低,密度较大,这种由于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形成自然通风过程的烟囱效应,烟囱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以达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应注意避免中庭热空气在高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在冬季中庭宜封闭,以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提高室温。拔风井、通风器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不利时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
    6.4.6 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超市)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节省机械通风能耗。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了天然采光通风,还可以丰富景观空间。地下停车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
    6.4.7 夏季暴雨时、冬季采暖季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多数用户会关闭外窗,造成室内通风不畅、新风不足,影响室内空气品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器等在室外环境不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措施。
        对于毗邻交通干道、长期处于门窗密闭状态下的住宅,在夜间休息时段,室内空气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宜通过安装有消声降噪功能的通风器来满足新风的需求。
     

    关键词: 建筑规划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15502421522
    售后咨询热线
    1800246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