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结构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结构作用效应的分析,以确定结构或截面上的作用效应;
2 结构抗力及其他性能的分析,以确定结构或截面的抗力及其他性能。
6.0.2 结构分析可采用计算、模型试验或原型试验等方法。
6.0.3 结构分析采用的基本假定和计算模型应能描述所考虑极限状态下的结构反应。
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维、二维、三维的计算模型进行结构分析。
6.0.4 当建筑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根据材料和结构对作用的反应,可采用线性、非线性或塑性理论计算。
当建筑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可采用线性理论计算;必要时,可采用非线性理论计算。
6.0.5 当结构承受自由作用时,应根据每一自由作用可能出现的空间位置,确定对结构最不利的作用布置。
6.0.6 环境对材料、构件和结构性能的系统影响,宜在结构分析中直接考虑,如湿度对木材强度的影响,高温对钢结构性能的影响等。
6.0.7 计算模型的不定性应在极限状态方程中采用一个或几个附加的基本变量考虑。附加基本变量的概率分布类型和统计参数,可通过按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按精确方法的计算结果或实际观测的结果相比较,经统计分析确定,或根据工程经验判断确定。
条文说明
6 结构分析
6.0.1 结构的作用效应是指在作用影响下的结构反应。通常包括截面内力(如轴力、剪力、弯矩、扭矩)以及变形和裂缝。设计时,将前者与计算的结构抗力相比较,将后者与规定的限值相比较,可验证结构是否可靠。
6.0.3 一维的结构计算模型适用于结构的某一维(长度)比其他两维大得多的情况,如梁、柱、拱;二维的结构计算模型适用于结构的某一维(厚度)比其他两维小得多的情况,如双向板、深梁、壳体;三维的结构计算模型适用于结构中没有一维显著大于或小于其他两维的情况。
6.0.7 作用效应及结构构件抗力计算模式的不精确性,是指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程度。其中包括确定作用效应时采用的计算简图和分析方法的误差,截面抗力的计算公式的误差,以及关于作用、材料性能、几何参数统计分析中的误差等。这类误差不是定值而是随机变量,因此,在极限状态方程中应引进附加的基本变量予以考虑。它的概率分布函数和统计参数,理论上应根据作用效应和结构构件抗力的实际值与按规范公式的计算值的比值,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在具体实践时,作用效应和结构构件抗力的实际值,可以采用精确计算值或试验实测值。因为进行精确计算往往有困难,所以通常是根据试验结果,辅以工程经验判断,对这种误差的统计规律做出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