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锚杆挡墙支护结构立柱的间距宜采用2.0m~6.0m。
9.3.2 锚杆挡墙支护中锚杆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水平间距均不宜小于2.0m;
2 当锚杆间距小于上述规定或锚固段岩土层稳定性较差时,锚杆宜采用长短相间的方式布置;
3 第一排锚杆锚固体上覆土层的厚度不宜小于4.0m,上覆岩层的厚度不宜小于2.0m;
4 第一锚点位置可设于坡顶下1.5m~2.0m处;
5 锚杆的倾角宜采用10°~35°;
6 锚杆布置应尽量与边坡走向垂直,并应与结构面呈较大倾角相交;
7 立柱位于土层时宜在立柱底部附近设置锚杆。
9.3.3 立柱、挡板和格构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
9.3.4 立柱的截面尺寸除应满足强度、刚度和抗裂要求外,还应满足挡板的支座宽度、锚杆钻孔和锚固等要求。肋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钻孔桩直径不宜小于500mm,人工挖孔桩直径不宜小于800mm。
9.3.5 立柱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地层内,可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或桩基础等形式。
9.3.6 对永久性边坡,现浇挡板和拱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
9.3.7 锚杆挡墙立柱宜对称配筋;当第一锚点以上悬臂部分内力较大或柱顶设单锚时,可根据立柱的内力包络图采用不对称配筋做法。
9.3.8 格构梁截面尺寸应按强度、刚度和抗裂要求计算确定,且格构梁截面宽度和截面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
9.3.9 锚杆挡墙现浇混凝土构件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20m~25m。
9.3.10 锚杆挡墙立柱的顶部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连梁。
9.3.11 当锚杆挡墙的锚固区内有建(构)筑物基础传递较大荷载时,除应验算挡墙的整体稳定性外,还应适当加长锚杆,并采用长短相间的设置方法。
条文说明
9.3 构造设计
9.3.2 锚杆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0°后,锚杆外端灌浆饱满度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夹角一般不小于10°。由于锚杆水平抗拉力等于拉杆强度与锚杆倾角余弦值的乘积,锚杆倾角过大时锚杆有效水平拉力下降过多,同时将对锚肋作用较大的垂直分力,该垂直分力在锚肋基础设计时不能忽略,同时对施工期锚杆挡墙的竖向稳定不利,因此锚杆倾角宜为10°~35°。
提出锚杆间距控制主要考虑到当锚杆间距过密时,由于“群锚效应”锚杆承载力将降低,锚固段应力影响区段土体被拉坏可能性增大。
由于锚杆每米直接费用中钻孔费约占一半左右,因此在设计中应适当减少钻孔量,采用承载力低而密的锚杆是不经济的,应选用承载力较高的锚杆,同时也可避免发生“群锚效应”不利影响。
9.3.6 本条提出现浇挡板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的建议要求,主要考虑现场立模和浇混凝土的条件较差,为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施工要求。为确保挡土板混凝土浇筑密实度,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
9.3.9 在岩壁上一次浇筑混凝土板的长度不宜过大,以避免当混凝土收缩时岩石的“约束”作用产生拉应力,导致挡土板开裂,此时宜减短浇筑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