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基本原则
1 楼(屋)盖结构选型应满足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的需要,满足建筑对楼层净高的要求。
2 在结构设计方面楼(屋)盖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风与抗震。楼(屋)盖的梁、板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尚应满足耐久性和有关防火等级要求。
3 对有人防和消防(消防通道)要求的楼盖结构以及直升飞机停机坪的屋盖结构,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
3.1.2 常用楼盖形式
1 楼盖形式常用的有梁板组成的肋形楼盖和无梁楼盖。常用肋形楼盖的板有:现浇梁式单向板、现浇双向板、现浇单向密肋板和双向密肋板;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现浇单向板、双向板;预制圆孔板。无梁楼盖有:现浇无梁平板、带平托板(柱帽)的无梁楼板等。
2 考虑结构安全及舒适度(刚度)的要求,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常用混凝土板的跨厚比,并从构造角度提出了现浇板最小厚度的要求。现浇板的合理厚度应在符合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前提下,按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定,并考虑防火、防爆等要求,板的最小厚度和板厚与跨度的比值见表3.1.2-1和表3.1.2-2。
表3.1.2-1 现浇板的推荐厚度(mm)
表3.1.2-2 板的厚度与跨度的最小比值(h/L)
注:1 L为板的短边计算跨度;
2 跨度大于4m的板宜适当加厚。
3 表中双向板系指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等于1的情况,当大于1时,板厚宜适当增加;
4 荷载较大时,板厚另行考虑。
5 板厚尚应满足防火要求。
3 预制板的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厚度不应小于50mm。
4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梁截面高度可根据荷载情况参照表3.1.2-4取用。
表3.1.2-4 梁截面高度(L为梁的计算跨度,井字梁为短跨)
注:1 双向密肋梁截面高度可适当减少;
2 梁的荷载较大时,截面高度取较大值,必要时应计算挠度及裂缝宽度。
3 有特殊要求的梁,截面高度尚可较表列数值减少,但应仔细核算,并采取加强刚度的措施。如增设受压钢筋、在需要与可能时梁内设置型钢、增设预应力钢筋等等。
4 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应考虑梁受压区现浇板(翼缘)的有利作用。
5 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挠度值减去构件的起拱值。
3.1.3 适用范围和基本要求
1 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或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以及连体结构应采用现浇楼(屋)盖。
2 建筑物高度超过50m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宜采用现浇楼(屋)盖。
3 建筑物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宜采用现浇楼(屋)盖;6、7度抗震设计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
4 高层建筑的顶层,以及竖向结构的抗侧刚度有显著差异的各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并应与竖向结构有可靠的连接。
5 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的现浇楼板、箱形转换层结构的上、下层楼板以及厚板转换构件的设计要求详本措施第7章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相关条款。
6 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结构的楼盖,宜选用结构高度小、整体性强、结构自重轻及有利于施工的楼盖结构形式。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结构的楼(屋)盖宜选用现浇梁板式楼板,也可选用密肋式楼板、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具体要求详本措施第8章。
7 现浇预应力板的板厚可按跨度的1/45~1/50采用,且一般不小于150mm。预应力板的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8 现浇预应力楼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楼板中有效预应力的建立。
9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适用于跨度≥18m的现浇屋面梁,以减小层高,提高构件的抗裂度。
10 当剪力墙采用滑模法施工时,宜优先采用滑模一层墙体浇筑一层楼板的方案;如采用先滑墙体,后浇楼板或搁置预制楼板的施工方案时,需验算墙体在施工期间的承载力及稳定性,仔细设计楼板与墙的连接大样。
11 对于抗震设计的建筑,当楼板平面过于狭长或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而使楼板有过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变形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构分析中可根据开洞情况考虑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如弹性楼板模型等,同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予以加强。
1)对双十字形、井字形、Y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应加强楼板以及外伸墙体根部连接处的构造,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加强措施主要有:
①设置拉梁或拉板,且宜竖向均匀布置。拉板厚取250~300mm,按暗梁的配筋方式配筋;拉梁、拉板内纵向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1.0%。纵向受拉钢筋不得搭接,并锚入支座内不小于laE。
②设置阳台板或不上人的外挑板,板厚不宜小于180mm,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少于0.25%,并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2)楼板一般不宜开大洞,如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予以加强:
①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少于0.25%;
②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板厚的2倍,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