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网架结构可采用双层或多层形式;网壳结构可采用单层或双层形式,也可采用局部双层形式。
3.1.2 网架结构可选用下列网格形式:
1 由交叉桁架体系组成的两向正交正放网架、两向正交斜放网架、两向斜交斜放网架、三向网架、单向折线形网架(图A.0.1);
2 由四角锥体系组成的正放四角锥网架、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棋盘形四角锥网架、斜放四角锥网架、星形四角锥网架(图A.0.2);
3 由三角锥体系组成的三角锥网架、抽空三角锥网架、蜂窝形三角锥网架(图A.0.3)。
3.1.3 网壳结构可采用球面、圆柱面、双曲抛物面、椭圆抛物面等曲面形式,也可采用各种组合曲面形式。
3.1.4 单层网壳可选用下列网格形式:
1 单层圆柱面网壳可采用单向斜杆正交正放网格、交叉斜杆正交正放网格、联方网格及三向网格等形式(图B.0.1)。
2 单层球面网壳可采用肋环型、肋环斜杆型、三向网格、扇形三向网格、葵花形三向网格、短程线型等形式(图B.0.2)。
3 单层双曲抛物面网壳宜采用三向网格,其中两个方向杆件沿直纹布置。也可采用两向正交网格,杆件沿主曲率方向布置,局部区域可加设斜杆(图B.0.3)。
4 单层椭圆抛物面网壳可采用三向网格、单向斜杆正交正放网格、椭圆底面网格等形式(图B.0.4)。
3.1.5 双层网壳可由两向、三向交叉的桁架体系或由四角锥体系、三角锥体系等组成,其上、下弦网格可采用本规程第3.1.4条的方式布置。
3.1.6 立体桁架可采用直线或曲线形式。
3.1.7 空间网格结构的选型应结合工程的平面形状、跨度大小、支承情况、荷载条件、屋面构造、建筑设计等要求综合分析确定。杆件布置及支承设置应保证结构体系几何不变。
3.1.8 单层网壳应采用刚接节点。
条文说明
3.1 结构选型
3.1.1 当网架结构跨度较大,需要较大的网架结构高度而网格尺寸与杆件长细比又受限时,可采用三层形式;当网壳结构跨度较大时,因受整体稳定影响应采用双层网壳,为了既满足整体稳定要求,又使结构相对比较轻巧,也可采用局部双层网壳形式。
3.1.2 条文中按网格组成形式,如交叉桁架体系、四角锥体系与三角锥体系,列出了国内常用的13种网架形式。
3.1.3 网壳结构的曲面形式多种多样,能满足不同建筑造型的要求。本规程中仅列出一般常用的典型几何曲面,即球面、圆柱面、双曲抛物面与椭圆抛物面,这些曲面都可以几何学方程表达。必要时可通过这几个典型的几何曲面互相组合,创造更多类型的曲面形式。此外,网壳也可以采用非典型曲面,往往是在给定的边界与外形条件下,采用多项式的数学方程来拟合其曲面,或者采用链线、膜等实验手段来寻求曲面。
3.1.4 单层网壳的杆件布置方式变化多样,本条中仅对常用曲面给出一些最常用的形式供设计人员选用,设计人员也可以参照现有的布置方式进行变换。
本规程根据网格的形成方式对不同形式的网壳统一命名。例如联方型,国外称Lamella,用于圆柱网壳时早期多为木梁构成的菱形网格,节点为刚性连接,从而保证壳体几何不变。用于钢网壳时一般加纵向杆件或由纵向的屋面檩条而形成三角形网格,这样就由联方网格演变为三向网格;如在球面网壳中,对肋环斜杆型,国外都是以这种形式网壳的提出者Schwedler的名字命名,称为施威德勒穹顶;又如扇形三向网格与葵花形网格在国外往往都列为联方型穹顶,如果杆件按放射状曲线,自球中心开始将球面分成大小不等的菱形,即形成本条的葵花形网格球面网壳;如果将圆形平面划分为若干个扇形(一般是6或8个),再以平行肋分成大小相等的菱形网格,这种形式在国外以其创始人Kiewitt的名字命名,称为凯威特穹顶,为了在屋面上放檩条而设置了环肋,这样就划分为三角形网格,本规程统一称为扇形三向网格球面网壳。
3.1.6 立体桁架通常是由二根上弦、一根下弦或一根上弦、二根下弦组成的单向桁架式结构体系,早期都是采用直线形式,近几年曲线形式的立体桁架以其建筑形式丰富在航站楼、会展中心中广泛应用,且一般都采用钢管相贯节点形式。
3.1.7 本条文使设计人员可对不同的建筑选用最适宜的空间网格结构。应注意网架与网壳在受力特性与支承条件方面有较大差异。网架结构整体以承受弯曲内力为主,支承条件应提供竖向约束(结构计算时水平约束可以放松,只是应加局部水平约束处理以保证不出现刚体位移,或直接采用下部结构的水平刚度);而网壳则以承受薄膜内力为主,支承条件一般都希望有水平约束,能可靠承受网壳结构的水平推力或水平切向力。
3.1.8 网架、双层网壳、立体桁架在计算时节点可采用铰接模型,并在网架与双层网壳的设计与制作中可采用接近铰接的螺栓球节点。而单层网壳虽与双层网壳形式相似,但计算分析与节点构造截然不同,单层网壳是刚接杆件体系,计算时杆件必须采用梁单元,考虑6个自由度,且设计与构造上必须达到刚性节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