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
GB/T 50218-201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5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531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218-2014,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原《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8月27日
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岩体基本质量的分级因素、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和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等。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原标准中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计算公式,在原有样本数据基础上,新增了54组样本数据,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论证了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并对BQ公式进行了局部修订。
2. 增加了边坡工程岩体质量指标的计算、边坡工程岩体级别的划分以及边坡工程岩体自稳能力的确定等内容。
3. 收集与整理了自标准颁布以来的有关工程岩体现场试验成果资料,依据基于岩体质量级别的试验资料统计结果,对附录D岩体及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论证与局部修订。
4. 收集与整理了不同岩体级别条件下的岩石地基现场载荷试验资料,对基岩承载力基本值(f0)进行了论证。
5. 在初始应力对地下工程岩体质量指标影响修正方面,将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对地下工程岩体级别的影响调整为以相应初始应力和围岩强度确定的强度应力比值作为修正控制因素。
6. 对章节和附录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和补充,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划分等内容进行了局部修订。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给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地址: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邮政编码:430010)。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参编单位:东北大学
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邬爱清 赵文 周火明 柳赋铮 龚固培 徐复安 何发亮 孙毅 李会中 宋胜武 陈卫东 冯夏庭 康红普 吴万平 刘新社 朱杰兵 张宜虎 汪斌
主要审查人:司富安 陈德基 王行本 高玉生 董学晟 邢念信 齐俊修 朱维申 聂德新 李小和 丁小军 陈昌彦 雷兴顺 林韵梅 王石春 陈梦德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8月27日以第531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是在原《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参编单位是东北大学、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要起草人(按姓氏笔画)是:王石春、邢念信、李云林、李兆权、苏贻冰、张可诚、林韵梅、柳赋铮、徐复安、董学晟。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原标准中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计算公式,在原有样本数据基础上,新增了54组样本数据,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论证了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并对BQ公式进行了局部修订;2.增加了边坡工程岩体质量指标的计算、边坡工程岩体级别的划分以及边坡工程岩体自稳能力的确定等内容;3.收集与整理了自标准颁布以来的有关工程岩体现场试验成果资料,依据基于岩体质量级别的试验资料统计结果,对岩体及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论证与局部修订;4.收集与整理了不同岩体级别条件下的岩石地基工程现场载荷试验资料,对基岩承载力基本值f0进行了论证;5.在初始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岩体质量修正方面,将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对地下工程岩体级别的影响调整为以相应初始应力和围岩强度确定的强度应力比值作为修正控制因素;6.对章节和附录的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和补充,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划分等内容进行了局部修订。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通过资料收集与调研,总结了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实践、效果以及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完成本标准的修订工作。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