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试样制备情况。
k)试样安装,测试表面,以及使用的特殊安装程序(如对于膨胀试样)。
l)孔板流量标定常数C。
m)辐射照度1),单位为千瓦每平方米(kW/m2);排气流量1),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n)相同条件下试验的重复试样数目(应最少是3个,除非是探索性试验)。
o)持续燃烧时间1),单位为秒(s)。
p)试验持续时间1),即根据11.3.5试验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单位为秒(s)。
q)整个试验记录的热释放速率曲线;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1),单位为千瓦每平方米(kW/m2)。
r)引燃后,前180 s和300 s内或其他时间段热释放速率的平均值1)


对于未出现持续火焰的试样,从试验开始后最后一个热释放速率负值之后的下一个读数开始记录。某些试样未出现可见的持续火焰,但却显示出非零的热释放速率数值。一般说来,应该出现负值,因为在试样开始燃烧之前输出数据为0士n(噪声)。
应利用梯形积分法计算热释放速率平均值。例如,以5 s的数据采集周期,

1)将最接近引燃时刻采集到的热释放速率值,或最后一个热释放速率负值之后的那次采集值作为积分计算的初值,然后将此初值之后的35次采集到的热释放速率值求和;如果试验在180 s内结束,这种情况下用实验时间内的平均值作为热释放速率的平均值;
2)将1)中的积分初值的一半,和此初值后的第36次采集到的热释放速率值的一半相加;
3)将1)中35次采集的求和值与2)中的求和值相加,再乘以采集周期(5 s),然后除以180。
s)试样的放热总量1),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放热总量应从试验开始后最后一个热释放速率负值的下一个读数开始计算,到试验记录的最后读数为止。
放热总量也可利用梯形积分法计算。此时,利用的第一次采集是试验开始出现最后一个热释放速率负值之后的那一次采集。
t)持续燃烧时的质量1)ms;试验后剩余质量mf,单位均为克(g)。 u)试样的质量损失1),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试样平均质量损失速率

v)试样单位面积上平均质量损失速率1)

x)其他现象1),如短暂燃烧或闪燃。
y)试验中出现的问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