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应根据建筑的负荷特点、所在的气候区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选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类型。
3.4.2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系统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使用房间的朝向、使用时间和频率、室内设计条件等,合理划分系统分区;
2 室外机组允许连接的室内机数量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3 室内、外机组之间以及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管长与最大高差,均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4 通过产品技术资料核算,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的性能系数不低于2.80,当产品技术资料无法满足核算要求时,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不宜超过70m。
3.4.3负荷特性相差较大的房间或区域,宜分别设置多联机空调系统;需同时分别供冷与供热的房间或区域,宜设置热回收型多联机空调系统。
3.4.4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容量的确定,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室内冷热负荷,初步确定满足要求的室内机形式和额定制冷(热)量;
2 根据同一系统室内机额定制冷(热)量总和,选择相应的室外机及其额定制冷(热)量;
3 按照设计工况,对室外机的制冷(热)能力进行室内外温度、室内外机负荷比、冷媒管长和高差、融霜等修正;
4 利用室外机的修正结果,对室内机实际制冷(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
5 根据校核结果确认室外机容量。
3.4.5室外机布置宜美观、整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且应避免其噪声、气流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应远离高温或含腐蚀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排风;
3 侧排风的室外机排风不应与当地空调使用季节的主导风向相对,必要时可增加挡风板。
3.4.6室外机变频设奋应与其他调频设备保持合理的距离,不得互相干扰。
3.4.7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内机的布置、室内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室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和空气质量等要求,结合房间特点、内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确定室内空气分布方式,并应防止送回风(排风)短路。
2 当室内机形式采用风管式时,空调房间的送风方式宜采用侧送下回或上送上回,送风气流宜贴附;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可采用散流器上送;房间确定送风方式和送风口时,应注意冬夏季温度梯度的影响。
3 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不宜少于5次/h。
4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送风风量、送风射程、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5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当采用侧送风时,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6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要求。
3.4.8当管道必需穿越防火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3.4.9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新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的划分宜与多联机系统相对应,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对消防的有关规定;
2 当设置能量回收装置时,其新、回风入口处应设过滤器,且严寒或寒冷地区的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处应设密闭性好的风阀。
3.4.10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冷媒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选用线式、集中式等冷媒管道布置方式,并应进行冷媒管道布置优化;
2 冷媒管道的最大长度及设备间的最大高差等,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3 冷媒管道的管径、管材和管道配件等应按产品技术要求选用,且其主要配件应由生产厂配套供应。
3.4.11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应有组织地排放,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
3.4.12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3.4系统设计
3.4.1多联机空调系统有多种不同类型,按多联机所提供的功能,可分为单冷型、热泵型和热回收型三大类;按压缩机的变容调节方式,可分为变频多联机和变容多联机,其中,变频多联机分直流调速和交流变频两种形式,而变容多联机以采用数码涡旋压缩机为主;按多联机是否具有蓄能能力,可分为蓄能型(蓄热、蓄冷型)和非蓄能型。
1 单冷和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
在典型的单冷或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压缩机通常采用一台变频或数码涡旋压缩机,在大系统中,由一台变频压缩机或多极压缩机与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压缩机组;在各室内机和室外机上,设置有供节流和流量调节的电子膨胀阀;在系统的典型部位安放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制冷工况下,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全开,通过室内机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控制室内温度和各室内机热交换器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由压缩机旋转频率调节吸气压力;在制热工况下,室外机电子膨胀阀,控制室外机热交换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室内机电子膨胀阀控制室温和室内热交换器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通过改变压缩机频率或PWM阀的周期时间,调节压缩机排气压力。
2 热回收型多联机空调系统
热回收型多联机空调系统分3管式和2管式两种形式。3管式多联机空调系统原理如下:室外机由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气液分离器等构成;室内机由热交换器、电磁三通阀及电子膨胀阀构成。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由高压气体管、高压液体管、低压气体管3根管道相连,故称“3管式”系统。空调系统通过高压气体管将高温高压蒸气引入用于供热的室内机,制冷剂蒸气在室内机内放热冷凝,流入高压液体管;制冷剂从高压液体管进入制冷运行的室内机中,蒸发吸热,通过低压气体管返回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用于平衡各室内机的冷热负荷的缓冲设备,视室内运行模式起着冷凝器或蒸发器的作用,其功能取决于各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和负荷大小。
多联机空调系统类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负荷特点、所在的气候区、初投资、运行经济性、使用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当仅用于建筑物供冷时,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可选用单冷类型;当建筑物按季节需要供冷、供热时,可选用热泵类型;当同一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中同时需要供冷、供热时,可选用热回收类型。
3.4.2室内、外机组之间以及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管长与最大高差,是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重要性能参数。为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设计时,系统的最大管长与最大高差不应超过所选用产品的技术要求。表5列出国内主要几个品牌的参数:
表5 国内主要品牌多联机配置参数
多联机空调系统是利用制冷剂输配能量,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制冷剂连接管内制冷剂的重力与摩擦阻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采用高性能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或适当控制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单机服务区域来保证实际安装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 18837-2002将机组按照气候类型分为T1、T2、T3三类,分别有对应的名义制冷工况。本规程规定实际工程系统在对应名义制冷工 况满负荷时性能系数不低于2.80,该值与《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中规定的满足风冷冷水机组3级能效要求所需的最小能效比相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能效性能有了大幅提高,国内生产的大多数产品能提供齐全的技术资料,能效水平已能满足本规程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实际工程中,对于没有技术资料可进行能效设计核算时,即使在室内外机高差为最大允许高差下,选定的系统等效长度不超过70m,也能基本满足本规程规定的能效指标要求。
当室内温度一定时,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部分负荷特性取决于室外温度、机组负荷率及其运行工况。当室内机组运行工况一致,且负荷变化较为均匀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在40%~80%负荷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制冷性能系数。因此,为提高系统的季节性能指标,系统划分应考虑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特性,按各空调区的负荷特性,经技术比较后确定。
3.4.4由于对多联机空调系统按照设计工况对室外机的制冷(热)能力进行温度、室内外机负荷比、制冷剂管长、融霜修正后,室内机的实际制冷(热)量可能变化,对每一个室内机应进行校核计算,如果室外机修正后实际制冷(热)量×对应室内机的额定容量/室内机的总计额定容量小于房间负荷,需按照本条的步骤对室外机重新选择。一般系统配置室内机总能力控制在室外机能力的50%~130%之间。
3.4.5如有风速为5m/s以上的强风吹向室外机排气侧,室外机因风量降低,排风重新吸入(短路)等原因会出现下列现象:
1 系统工作能力降低;
2 制热时结霜增加;
3 因高压压力升高而停止运转;
4 室外机排气侧的正面遭过大的强风连续吹拂,风扇会高速反转,从而破损。
3.4.6空调强电与弱电的控制线、信号线之间通常要保持50mm以上的距离,防止干扰。
3.4.7本条对气流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多联机空调系统广泛应用在各种空调场合,室内机的布置与室内气流组织对舒适度有较大影响。《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对回风口吸风速度作了具体规定,详见表6。
表6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
3.4.9新风系统的划分及穿防火墙的处理措施,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有关条文规定。
3.4.11冷凝水管设计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第6.4.18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