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用于游泳池的氯消毒剂宜优先选用有效氯含量高、杂质少的氯消毒剂。
6.3.2 根据游泳池循环流量氯消毒剂的消耗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以臭氧为主进行池水消毒时,应按池水中余氯量不大于0.5mg/L(有效氯计)计算确定;
2 以氯为主进行池水消毒时,应按池水中余氯量不大于1.0mg/L(有效氯计)计算确定;
3 采用含有氰尿酸的氯化合物消毒时,应按池水中氰尿酸含量不超过150mg/L计算确定;
4 池水中的余氯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 244的规定。
6.3.3 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湿式投加,次氯酸钠应配制成含氯浓度为3mg/L的溶液;
2 投加位置应根据池水循环净化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确定;
3 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时,应避光运输和贮存,且贮存时间不宜超过5d;
4 现场制取次氯酸钠时,设备不应少于2台,安装次氯酸钠溶液设备的房间应通风良好,并应设置防火、防爆等安全设施;制取次氯酸钠溶液设备的氢气管应引至室外。
6.3.4 采用瓶装氯气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GB 11984的有关规定;
2 加氯系统应与循环水泵连锁;
3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的有关规定。
6.3.5 采用氯气消毒时,必须采用负压自动投加到游泳池循环进水管道中的方式,严禁将氯直接注入游泳池水中的投加方式。
6.3.6 采用固体氯消毒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体氯消毒剂应置于专用的水溶解器内充分溶解后再投加;
2 投加量应按固体消毒剂所含有效氯的含量计算,并应配制成含氯浓度为3mg/L的氯消毒液。
6.3.7 除对游泳池冲击处理外,应采用有流量调节阀门的自动投药器投加。
6.3.8 输送氯液、氯气的管道及配件应为耐氯腐蚀的材质,管道连接应严密、无泄漏。
条文说明
6.3 氯消毒
6.3.1 氯消毒不仅杀菌效果好,而且比较经济。所以,它是国内游泳池池水消毒较为普遍采用的消毒剂。氯消毒剂有液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等为主流消毒剂和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为非主流消毒剂。其有效成分均不一样,但杀菌消毒机理基本相似,故可笼统地称为氯消毒剂。设计选用除应注意有效氯含量高、杂质少两因素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第6.1.2条的规定。氯消毒剂可用于各类游泳池的池水消毒。氯在池水中与有机物发生反应,会产生一些人们不希望产生的副产物,如二氯胺、三氯胺造成的氯臭气味和三卤甲烷致癌物质等,氯消毒的效果与池水pH值关系密切。所以,使用时都应予以重视。
6.3.2 加氯量受下列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杀死细菌和藻类所需要的量;
②与池水中氨氮发生反应形成氯胺所需的量;
③分解氯胺所需要的量;
④保护池水水质,防止新的交叉污染需要游离在水中的量,即余氯量。
条文规定的加氯量是作为计算设备容量之用,真正的投加量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池水余氯量及水质情况进行调整
6.3.3 次氯酸钠用于游泳池池水的消毒已有很多实践,具有如下优缺点:
1 优点:
1) 杀菌效果好,且具持续杀菌能力;
2) 适用于各类游泳池池水净化处理系统的消毒;
3) 药剂价格便宜,且易于采购;
4) 投加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运行成本低。
2 缺点:
1) 对病毒的消杀效果低于臭氧;
2) 与有机物反应易产生氯的其他衍生物;
3) 由于池水中含有其他有机物,所以不能降低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4) 产生刺激气味,对眼、皮肤和头发会产生伤害。游泳者舒适感差。
从以上看出,虽有不足之处,但还是当前常用的有效消毒剂。投加量系根据各地现有游泳池(馆)的实践经验确定的。
3 湿式投加有利于池水的混合、投加量的控制和安全,故规定采用湿式投加方式,并对投加位置作了规定。
4 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溶液时,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规定。
5 次氯酸钠是碱性消毒剂,而且消毒效果受池水pH值高低的影响,故规定循环水系统应设pH值监测器,以便随时投加酸将pH值控制在最佳范围内。
6 本款规定了现场制备次氯酸钠时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游泳池水源的水硬度较大时,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剂,池水可能会产生水垢沉淀。
6.3.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氯气是有毒气体,投加系统只有处于真空(即负压)状态下,才能保证氯气不会向外泄漏,保证人员安全。要求自动投加的目的是,一旦失去负压条件,能立即开启故障保险而关闭供氯气装置,从而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如直接注入池中不仅会使氯气扩散,而且会造成池水中含氯量不均匀,这对管理及游泳者会造成伤害,故应严格禁止。
6.3.6 固体消毒剂是指次氯酸钙、三氯异氰尿酸盐、漂粉精等,其有效氯含量为65%,只有采用湿投加法才能保证其与被消毒水混合的均匀性和消毒效果。次氯酸钙应采用专用的投加装置,该装置可以随着池水流量的变化、靠水流溶解次氯酸钙片(粒)的定量溶出使池水的余氯量保持基本稳定而达到定比自动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