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 技术要求
C.1.1 外观、结构和功能
C.1.1.1 绞盘外露表面应无外观缺陷,钢丝绳外观应无损伤。
C.1.1.2 绞盘应设置钢丝绳放绳导向装置。
C.1.1.3 绞盘应有排绳功能。
C.1.1.4 绞盘的绞、放绳操作应采用有线控制器,控制线长度应大于3m。控制器按钮应能自动回位,卷筒处于制动状态。
C.1.1.5 绞盘额定拉力应不小于30kN。
C.1.1.6 绞盘钢丝绳有效工作长度应不小于30m,钢丝绳应有末端标记,标记应位于滚筒底层钢丝绳最后5~10圈的范围内。
C.1.1.7 绞盘人工自由放绳要求如下:
——绞盘应能实现人工自由放绳;
——绞盘处于人工自由放绳状态时牵引绳索不应乱绳;
——离合器操接合可靠、分离彻底、操作简便。
C.1.1.8 绞盘制动要求以下:
——绞盘不工作时,制动器应处于制动状态;
——绞盘在额定拉力范围内应制定可靠、不打滑;
——绞盘拉力达到额定拉力值后,在制动状态下,5min的下降值应不大于10%;
——制动系统对卷筒实施制动及解除制动时应平稳缓和。
C.1.2 安全要求
C.1.2.1 在承受1.25倍的额定拉力历时10min后,各紧固件连接部位不应出现松动和位移,结构件不应出现永久变形、开裂等异常现象;
C.1.2.2 绞盘所配的钢丝绳、牵引钩、连接索具和卸扣的破断拉力不应小于2倍额定拉力。
C.1.2.3 绞盘过载保护要求如下:
——绞盘应设置防止过载的装置,其冷态首次过载保护拉力值应为额定拉力的1.0〜1.25倍;
——绞绳工况下,过载保护装置作用时应能自动停止绞绳作业,并使带负载的牵引绳索保持在过载保护装置作用前的工作位置;
——过载工况解除后,过载保护装置应能自动复位。
C.1.3 可靠性要求
绞盘工作应平稳可靠,不应出现达不到额定拉力、制动打滑、钢丝绳断裂等异常现象或故障。
C.2 试验方法
C.2.1 外观、结构和功能试验
C.2.1.1 检查绞盘及钢丝绳的外观,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C.1.1.1的要求。
C.2.1.2 检查钢丝绳是否设置导向装置,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C.1.1.2的要求。
C.2.1.3 检查绞盘的排绳装置,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C.1.1.3的要求。
C.2.1.4 检查绞盘的控制器,使用卷尺测量控制线长度,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1.4的要求。
C.2.1.5 检查钢丝绳标牌的额定拉力值,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C.1.1.5的要求。
C.2.1.6 检查钢丝绳的末端标记,使用卷尺测量钢丝绳的有效工作长度,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1.6的要求。
C.2.1.7 对绞盘迸行人工放绳操作,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1.7的要求。
C.2.1.8 绞盘制动试验按下列步骤执行:
a)将绞盘固定于试验台架;
b)放出牵引绳索,一端与负载可靠连接;
c)绞盘在额定电压下运行,在钢丝绳缠绕层数的第一层进行绞绳;
d)将钢丝绳与拉力计连接,逐步增加绞盘拉力,直至拉力计读数达到额定拉力值,停止绞绳,保持制动5min后,记录拉力计读数,计算绞盘拉力下降值。
试验重复进行两次,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均符合C.1.1.8的要求。
C.2.2 安全试验
C.2.2.1 将绞盘固定在台架上,对钢丝绳进行拉拽,用拉力计测量实时拉力,当拉力达到额定拉力的1.25倍时停止拉拽,保持10min,检查各紧固件连接部位是否出现松动和位移,结构件是否有影响适用的永久变形及开裂等情况,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2.1的要求。
C.2.2.2 将绞盘固定在台架上,对钢丝绳进行拉拽,用拉力计测量实时拉力,当拉力达到额定拉力的2倍时油缸停止拉拽,观察钢丝绳、牵引钩、连接锁具及卸扣等是否破断,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2.2的要求。
C.2.2.3 过载保护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将绞盘固定于试验台架;
b)放出牵引绳索,与负载可靠连接;
c)绞盘在额定电压下运行,在钢丝绳缠绕层数的第一层进行绞绳;
d)给绞盘逐步施加拉力,进行绞绳直至达到额定拉力的1.25倍,观察其过载保护装置是否起作用;
e)如果牵引绳上施加的拉力达到额定拉力的1.25倍时,过载保护装置还未发生作用,立即停止本项试验并记录相关参数;
f)测量并记录过载保护装置发生作用时的牵引绳拉力及电机电流。
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2.3的要求。
C.2.3 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将绞盘固定于试验台架;
b)放出牵引绳索,与负载可靠连接;
c)绞盘在额定电压下运行,在钢丝绳缠绕层数的第一层进行绞绳;
d)给绞盘逐步施加拉力,进行绞绳直至达到额定拉力;
e)停止绞绳,再进行带负载放绳;
f)将离合手柄置于离的位置,进行自由放绳。
重复a)〜f)的操作,直至累计绞绳达到100个循环。
目测可靠性试验中绞盘的工作情况,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C.1.3的要求。